发布时间:2025-10-15 17:59:50    次浏览
刘甲凡小时候,经常听妈妈叨叨一句话:“省了不知,费了不觉”。长大些才明白,那是告诫人们勤俭过日子的道理。那时候,大家都在公社劳动,每个家庭的收入都基本差不多,可日子过得却是“武大郎兄弟俩站一块———差一大截子”。这其中,内当家的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。有的家庭主妇,精打细算,有章有法,硬是把苦日子安排得有眉有眼、过得有声有色。可有的人家就不同了,没计划、没打算,稀里糊涂又一年。用牟平话来说就是———“今不管明(mer)的事,哪里黑(he)了哪里宿”。曾经听妈妈讲过一个颇耐人寻味的小故事,把“省了不知,费了不觉”这句话,诠释得淋漓尽致。有一户人家,日子过得紧巴巴的。可当家的男人就喜欢喝两口小酒,这无疑让本不富裕的日子更是捉襟见肘。他的女人在多次规劝无效后,就从这一年的大年初一开始,每逢男人喝酒的时候,她就把和他喝的酒等量的钱,不露声色地藏在一节竹筒里,从年头藏到了年尾。说话间到了年关,要开始置办年货了,男人却因为囊中羞涩犯了愁。这时候,女人把藏钱的竹筒拿出来,“哗”地一下倒在炕上,并说明了其中的原委。男人一下子傻了眼了,深感震惊和惭愧。一家人用他喝酒的钱,过了一个还算体面的好年。活生生的事实摆在眼前,女人就此开导男人:“如果你能戒了酒,明年过年咱就有这么双份钱了,那不就体面大发了?”男人无话可说,就点头答应下来。从这天开始,男人彻底戒了酒,女人也就用不着藏钱了。不知不觉,一年过去了。又到了年关,该置办年货了,可这回轮到两口子一块傻眼了———这酒确实是戒了,可这置办年货的钱,别说双份,一份也没有。钱哪去了?这正是应了开头的那句话:“省了不知,费了不觉”。说到这儿,又想起了当年妈妈勤俭持家的点点滴滴。那时候,地瓜、玉米、其它杂粮和瓜菜是主要食品,每个人分的那点小麦,金贵得不得了。每年妈妈在把晒干的小麦储存起来之前,都要认真地过秤,把准备过节的、过年的、赶份子的,都单独在一个铁桶里存放起来。让我记忆最深的有这么一次:那天晚上,妈妈已经睡下了,忽然又爬起来穿上衣服,嘴里念叨着“差点把给你二姨家孙子‘赶生日’这件事忘了。”说着点上灯,又从大缸里称出十来斤麦子倒进了铁桶。妈妈还把过年做豆腐和淋清酱(酱油)的黄豆、蒸豆饽饽的红豆、包米包的糯米、生豆芽的彩豆等等,都提前一包一包准备得齐齐全全,挂在厢房的屋梁上,没有十分特殊的事情是不能动的。这样,就基本保证了一家人过年、过节、赶份子都是体体面面,一点也不寒碜。想一想,这一切都是妈妈在他人的不知不觉当中完成的。随着日子一天天好起来,自然用不着像当年那样“斤斤计较”了,但我基本上还是按照妈妈勤俭持家的套路过日子。因为,这些套路在我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。现已是年过花甲,回过头看看,人这一辈子,不单单是过日子,包括知识的充实、品德的修成,方方面面,都是在不知不觉当中积累起来的。